2021年7月21日至30日,我有幸作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踏上了为期10天的实践旅程。
我的家乡在中原,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云南,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进大山。现实中的滇西南和我想象中的样子有些许不同。我以为它的基础配套设施会有些落后,但走在路上,除了远处的风景更美,并不会觉得它和中原或沿海城市有哪里不一样。足以见得,这些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建设下,它发展迅猛,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贫穷落后山区”的形象。
一路上,我们乘飞机、转高铁、坐小巴、换越野,翻山越岭,深入昆明、凤庆、景东、景谷、普洱五地展开实践调研。在昆明的雄达茶文化城调研茶叶终端市场,思考茶叶销售如何“破圈”;在凤庆的龙泉茶业有限公司调研企业发展历程,听一代代凤庆人讲述振兴“云红”的责任与担当;在凤庆小湾镇锦秀村香竹箐探寻世界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讨论“锦绣茶祖”的旅游开发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在景东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调研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十四五期间的新方向;在景东东来茶业和大千茶业考察古茶树保护利用和茶园改造,探讨如何更快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在景东县天泽茶业调研“紫金普洱”的生产,探讨如何突破已有成绩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在景谷县民乐镇调研景谷大白茶资源保护和利用,助力景谷天成顺宏古树茶厂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所遇难题;在普洱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调研“新式普洱”的开发,探讨如何突破速溶“茶珍”味淡香低的瓶颈;在普洱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考察校园和学科建设,探讨如何培养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营盘山间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考察生态观光茶园开发,探讨茶旅融合发展之道;在南屏镇普洱银生茶庄园品尝“全茶宴”,探讨茶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在普洱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学习咖啡品鉴体系,反思茶产业发展不足之处等等。
从茶山到茶叶市场,从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到茶庄园里的全茶宴,从茶叶主管部门到茶企再到茶叶高校,从茶叶种植管理到茶叶初加工、精加工再到茶产品深加工,我们基本接触到了茶叶生产的全产业链。在整条茶产业链上,政府、高校、企业、个人共担责共努力,实实在在地带领当地茶农脱贫增收致富,的的确确地促进了茶产业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仍有很多难题亟需解决,如“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向绿色、高质量转型”,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除了调研茶产业,我们还走进景东文庙,了解景东历史文化,听许亚洲副县长讲解“红船精神”和“景东与浙大的故事”。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浙江大学汲取精神养分的源泉。浙大人将不断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动力,帮助景东实现乡村振兴。
我们也冒着大雨深入景东新民村走访调研,了解村子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脱贫情况。过去新民村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这里居住的2000多位村民,四分之一以上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3年起,每隔2年都会有一位浙大老师来村里担任村第一书记,帮助当地脱贫致富。上一任竹村书记是90后书记陶甄,提起陶书记,村民很是认可。2019年年初他来到新民村后,帮助村里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目前村子的产业发展仍比较受限,主要是缺乏销路和第二产业,如何“把企业引进来,让农产品走出去”是政府和“泛浙大”力量下一步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另外,通过与几户村民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扶贫不仅要扶业,更要扶智和扶志。就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激发人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摆脱他们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才能真正地实现全面小康。
我们还去到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实地感受到了景东生态资源之丰富;在中科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通过观摩一个温室效应对附生植物生长生活的影响实验,深刻体会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之紧迫;在徐家坝考察正在建设中的“新天眼”——景东120m脉冲星射电望远镜(JRT),可以想象到景东未来发展之壮阔。但是我们也得知未来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将开发为国家公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行,有太多的第一次值得铭记。第一次接触茶叶全产业链,第一次走“十八弯”的盘山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第一次感受“白云深处有人家”,第一次看到“太阳雨”后的双彩虹奇观,第一次……此行,也有太多的收获需要继续消化吸收。风景很美,行程很累,想说的话有千言万语但最终莫过于两个字——感谢!感谢投身于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代代人,感谢此行带我们全方位了解地方发展的领导老师们,感谢一路上照顾我们、给予我们善意的所有人!
未来的某一天,我想我会再来到景东,或许是以一位“游客”的身份来看建设好的“新天眼”,或许是以一位“老友”的身份来看“古茶树”;亦或许,将以一名基层党员工作者的身份,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亲眼见证它的发展!
原标题:【感悟 成长】相隔千里心心不离,跋山涉水持续助力——浙江大学农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
供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